Michael Kahn,曾担任《拯救大兵瑞恩》,《辛德勒的名单》,《夺宝奇兵》,《第三类接触》等影片的剪辑师,三次获得奥斯卡奖。
他从不根据那些所谓的“知识”来剪辑,而是融入影片,用心去感受,也就是电影剪辑师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。
首先你要知道,眼睛是剪辑的关键,眼睛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表达画面的情感。这一点在跟优秀演员合作时尤为明显,因为他们更懂得用眼神表达情绪而不是单纯依靠肢体语言。
观众通常会感觉到跟影片中的人物有种联系,那是因为在他们开口之前有足够时间察觉演员们的表情,当然也包括开口之后的表情,剪辑师要把握需要给这个情绪多久的时长。《花样年华》中,剪辑师张叔平给了张曼玉一个开口前四秒的“一镜到底”,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复杂和挣扎。
然而,《帝国反击战》的Paul Hirsch 却用了多个镜头组合,创造出堆叠和放慢的效果:
4秒15帧:使用原
4帧9秒:继续
3帧6秒:有点起色
2秒17帧:似乎奏效
1秒23帧:连机器人都有了感应
五个镜头,以越来越短的时间推向高潮,情绪到达顶峰,
五个镜头之后,一次比一次刻意拉长,情绪逐渐缓和,
整段花了15秒推向高潮,又花了两倍时间重归平静,
这样观众就有时间去感受卢克的失败了。
相比之下,《蚁人》中试图去控制蚂蚁的镜头只有短短的30帧就放弃了,观众不是傻子,剪辑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能令人信服,更别说代入感了。
剪辑中70%控制的是节奏,当画面有许多身体动作的时候,剪辑节奏要快些,当出现行走和日常街景时,不妨贴近自然生活中的节奏。当然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剪辑技巧:在故事情节着急的时候,拉长某一看似无关紧要镜头的时间,当焦急指数快要爆表的前一瞬间,就是该剪的地方了。
剪辑之路没有捷径,只有不断练习,才能体味到许多大师口中所指的“直觉”的真正含义。
转载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作任何商业用途。
IOS下载
安卓下载
小程序